折竹碎玉 第140节(2 / 4)
“湘州来的信使,”萧窈打断她,“令六安将人找来,我有话要问。”
先前在东宫时,她实在太过疲惫,又因湘州大捷的消息而高兴,以致到如今才后知后觉意识到,这回没有崔循的书信随战报附来。
不该如此。
自她在信上抱怨过崔循的书信太短,想是不记挂她,崔循哭笑不得,便也会如她一般得空时写上几句,届时随战报一并送到建邺。
如今这般,甚至没有只字片语给她,于情于理都说不过去。
待信使来了朝晖殿,萧窈开门见山道:“崔循可还安好?”
信使才行过礼,闻言,又跪了回去。
萧窈攥紧衣袖,尽可能平静道:“不必有什么顾忌,如实答话就是。但若敢欺瞒,你应知晓是什么后果。”
信使犹豫挣扎片刻,伏地道:“实非小人有意欺瞒。只是少师下了严令,不准任何人泄露他的伤情……”
这是崔循在陷入昏迷前,下的最后一道命令。既是不愿萧窈担忧挂怀,也恐自己重伤的消息会使得建邺本就危如累卵的局势雪上加霜。
崔循想要的,是以一场毫无疑义的大捷,令心怀不轨的士族偃旗息鼓。
他不能带累萧窈。
第129章
无论是在晏游, 又或是管越溪眼中,崔循都是个极为冷静稳重的人。、
若换旁人骤然接手湘州,纵不说捉襟见肘, 总难免焦头烂额。可崔循至湘州后, 军务、政务皆从他手中过, 愣是能梳理得井井有条,未有半分差池。
诚然因他天纵奇才, 也因宵衣旰食, 未曾有过半分松懈。
这样一个人, 原该安稳坐镇后方, 运筹帷幄决胜千里, 而非以身犯险。
可崔循还是这么做了。
明明戈阳之战挫败敌军后, 已稳稳占据上风, 随着能解疫病的药方传开, 又有冯直倒戈,江夏王已露颓势。只需稳扎稳打, 待其士气溃散,便能逐渐蚕食殆尽。
崔循却选择了铤而走险,拿自己当诱饵,引得本来收缩回防的江夏王上钩。
最后以自己重伤为代价,换来了这场酣畅淋漓的大捷。
湘州上下喜出望外。要知道早前晏游昏迷, 江夏大军势如破竹攻入湘州时, 不少人连遗言都想好了,又有谁能料到会有如此喜讯?
这几日进入官署人各个眉开眼笑, 唯有提及崔少师的病时, 才会收敛笑意,适时露出唏嘘怅然的神情。
崔循伤得厉害。
那一箭贯穿胸膛, 唯一值得庆幸的,是未曾伤及心脉。
医师小心翼翼取下箭矢,不知用了多少伤药才险伶伶地止了血,但随之而来的便是数日不退的高热,几乎叫人担忧他再也醒不过来。
“百密一疏。”与晏游颇有交情的属官提及此事,同他感慨,“崔少师这样算无遗策的人,也有失手之时……”
晏游却摇头:“不是什么百密一疏。”
在旁人眼中,崔循这是失之急切。但晏游心知肚明,崔循必然知道此举须得承担多大的风险,只是权衡过,甘愿为萧窈冒这个险罢了。
崔循那日说得斩钉截铁,信萧窈能料理建邺事端。可世上本无万无一失之事,他承担不起那个“万一”,所以宁愿自己以身涉险。 ↑返回顶部↑
先前在东宫时,她实在太过疲惫,又因湘州大捷的消息而高兴,以致到如今才后知后觉意识到,这回没有崔循的书信随战报附来。
不该如此。
自她在信上抱怨过崔循的书信太短,想是不记挂她,崔循哭笑不得,便也会如她一般得空时写上几句,届时随战报一并送到建邺。
如今这般,甚至没有只字片语给她,于情于理都说不过去。
待信使来了朝晖殿,萧窈开门见山道:“崔循可还安好?”
信使才行过礼,闻言,又跪了回去。
萧窈攥紧衣袖,尽可能平静道:“不必有什么顾忌,如实答话就是。但若敢欺瞒,你应知晓是什么后果。”
信使犹豫挣扎片刻,伏地道:“实非小人有意欺瞒。只是少师下了严令,不准任何人泄露他的伤情……”
这是崔循在陷入昏迷前,下的最后一道命令。既是不愿萧窈担忧挂怀,也恐自己重伤的消息会使得建邺本就危如累卵的局势雪上加霜。
崔循想要的,是以一场毫无疑义的大捷,令心怀不轨的士族偃旗息鼓。
他不能带累萧窈。
第129章
无论是在晏游, 又或是管越溪眼中,崔循都是个极为冷静稳重的人。、
若换旁人骤然接手湘州,纵不说捉襟见肘, 总难免焦头烂额。可崔循至湘州后, 军务、政务皆从他手中过, 愣是能梳理得井井有条,未有半分差池。
诚然因他天纵奇才, 也因宵衣旰食, 未曾有过半分松懈。
这样一个人, 原该安稳坐镇后方, 运筹帷幄决胜千里, 而非以身犯险。
可崔循还是这么做了。
明明戈阳之战挫败敌军后, 已稳稳占据上风, 随着能解疫病的药方传开, 又有冯直倒戈,江夏王已露颓势。只需稳扎稳打, 待其士气溃散,便能逐渐蚕食殆尽。
崔循却选择了铤而走险,拿自己当诱饵,引得本来收缩回防的江夏王上钩。
最后以自己重伤为代价,换来了这场酣畅淋漓的大捷。
湘州上下喜出望外。要知道早前晏游昏迷, 江夏大军势如破竹攻入湘州时, 不少人连遗言都想好了,又有谁能料到会有如此喜讯?
这几日进入官署人各个眉开眼笑, 唯有提及崔少师的病时, 才会收敛笑意,适时露出唏嘘怅然的神情。
崔循伤得厉害。
那一箭贯穿胸膛, 唯一值得庆幸的,是未曾伤及心脉。
医师小心翼翼取下箭矢,不知用了多少伤药才险伶伶地止了血,但随之而来的便是数日不退的高热,几乎叫人担忧他再也醒不过来。
“百密一疏。”与晏游颇有交情的属官提及此事,同他感慨,“崔少师这样算无遗策的人,也有失手之时……”
晏游却摇头:“不是什么百密一疏。”
在旁人眼中,崔循这是失之急切。但晏游心知肚明,崔循必然知道此举须得承担多大的风险,只是权衡过,甘愿为萧窈冒这个险罢了。
崔循那日说得斩钉截铁,信萧窈能料理建邺事端。可世上本无万无一失之事,他承担不起那个“万一”,所以宁愿自己以身涉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