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可不知的中国5000年历史悬案(出版书) 第11节(2 / 3)

投票推荐 加入书签 留言反馈

  陶渊明在隐居后得知刘裕篡权称帝,这使得他复兴东晋的梦想彻底落空,于是改名为陶潜,拒绝任何官方来往。陶渊明的夫人翟氏,与他志同道合,安贫乐贱,“夫耕于前,妻锄于后”,共同劳动,维持生活。归田之初,生活尚可。“方宅十余亩,草屋八九间,榆柳荫后檐,桃李罗堂前。”陶渊明爱菊,宅边遍植菊花。“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饮酒》)至今脍炙人口。义熙四年,住地上京(今星子县城西玉京山麓)失火,迁至栗里(今星子温泉栗里陶村),生活较为困难。如逢丰收,还可以“欢会酌春酒,摘我园中蔬”。如遇灾年,则“夏日抱长饥,寒夜列被眠”。他的晚年,生活愈来愈贫困。有的朋友主动送钱周济他,有时,他也不免上门请求借贷。他的老朋友颜延之,于刘宋少帝景平元年(423年)任始安郡太守,经过浔阳,每天都到他家饮酒。临走时,留下两万钱,他全部送到酒家,陆续饮酒。不过,他之求贷或接受周济,是有原则的,他穷不改志,也不求“嗟来之食”。有一次新任江州刺史檀道济送来厚礼,并劝他:“贤者在世,天下无道则隐,有道则至。今子(你)生文明之世,奈何自苦如此?”他说:“潜也何敢望贤,志不及也。”他以无功不受禄而拒收。
  元嘉四年(427年)九月中旬,陶渊明神志还清醒的时候,给自己写了《挽歌诗》三首,在第三首诗中末两句说:“死去何所道,托体同山阿。”表明他对死亡看得那样平淡自然。不久,陶渊明走完了他63个春秋的人生旅程。苏东坡曾这样评价陶渊明:“欲仕则仕,不以求之为嫌;欲隐则隐,不以去之为高。饥则扣门而乞食;饱则鸡黍以迎客。古今贤之,贵其真也。”人贵真,诗亦贵真,这就是陶诗具有经久不衰魅力的主要原因。
  陶渊明被安葬在南山脚下的陶家墓地中,就在今天江西省九江县和星子县交界处的面阳山脚下。如今陶渊明的墓保存完好,墓碑由一大二小共三块碑石组成,正中楷书“晋征士陶公靖节先生之墓”,左刻墓志,右刻《归去来兮辞》,是清代乾隆元年陶姓子孙所立。
  “菩萨皇帝”梁武帝为何会饿死?
  “菩萨皇帝”梁武帝为何会饿死?
  中国历史经过了三国时期的混战之后,到了南北朝时期又天下大乱,此时,北方少数民族屡屡南下,汉族朝廷偏安江南,百姓生活困苦、民不聊生。佛教在东汉时传入中国后,在一片混战的局势中迅速传播开来,贫民百姓将它当作来生的期望和寄托,达官贵族将它当作逃避现实的借口和托辞,朝廷更是屡屡将佛教定为国教,广建寺庙,重金资助,从而造成了“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楼台烟雨中”的兴盛局面,僧尼数量也大大增加。在这其中,梁朝的萧衍皇帝堪称推崇佛教的典型,他不仅倾巨资支持佛教事业的发展,经常请大批和尚到宫中讲解佛法,一住就是几个月,期间连朝事也不再过问,甚至亲自出家做和尚,潜心研究佛法,成为历代皇帝中最为特立独行的一个。然而就是这么一个崇信佛教的皇帝,最后却饿死于皇宫,不禁让人惊诧万分。
  梁武帝作为南朝梁的开国皇帝,在位初期,施行了一系列积极的政策,使得国家有了稳定富足的局面。但是这种局势并没有维持下去,梁武帝安顿好江山社稷,消除种种后患之后,很快便沉溺于佛教而不能自拔。梁武帝称帝不久,便于公元504年下了一道诏书,郑重其事地宣布:朕从今而后,不再事奉道教,而皈依佛教。下过诏书后,梁武帝亲自率领僧俗人士两万人,在重云殿里手抄这道诏书,以示决心。15年后,在等觉殿屈尊受菩萨戒,从此,他就被称为“菩萨皇帝”。他不仅自己受戒,还号召王侯子弟、嫔妃姬妾,直到黎民百姓,都去受戒,当时响应的各界人士达4.8万人之多,可谓上行下效!
  梁武帝还集众讲经:梁武帝皈依佛门后,非常热衷于佛事活动,多次举办大规模的法会,允许佛门弟子自由参加,互相交流、切磋。在举办法会时,时常进行大赦,以示慈悲为怀。除举办法会外,梁武帝一有空闲,就亲自为众僧尼讲解经义,规模一般都在万余人以上。公元533年二月的一次讲经活动,为一个经题,他就整整讲了7天,而包括皇太子、文武百官和外国使节在内的各界听众竟达数十万人,真是盛况空前!
  不仅如此,梁武帝还身体力行、率先垂范,公元527年,萧衍舍身进入同泰寺,当了三天和尚,回宫后,下令大赦天下,并改元大通。公元529年,萧衍第二次进入同泰寺,这一次他脱下御衣衮服,在寺中沐浴洗去凡尘后穿上法衣袈裟,长住于寺中,自号三宝奴,并亲自主持法会,向五万善男信女讲解《涅经》。朝中大臣非常惶恐,最终四处凑集了一亿万钱(古代一亿是十万,一亿万相当于现在的十亿)才将“皇帝菩萨”赎回,但梁武帝执意出家,不肯回宫,群臣无奈,便一起跪于同泰寺外反复磕头,叩请皇帝还宫理政,在寺中和尚的劝请下,他才极不情愿地回到朝廷。萧衍迷恋佛教,就这样反复四次舍身寺院,追随佛法。
  然而,梁武帝对佛法的虔诚并没有换来国家的安定和个人的幸福。侯景之乱在梁武帝萧衍沉溺于佛教之时爆发了。侯景是羯族人,曾是东魏将领,投靠西魏。梁武帝为收复中原而招纳侯景,封为河南王。梁宗室子弟萧渊明被东魏俘获,梁武帝打算用侯景与东魏进行交换。这件事激怒了侯景。公元548年举兵反叛。梁武帝完全没有防范,他命萧正德保卫京师,而萧正德却派船接侯景叛军过江,迎进建康,包围“台城”(即宫城)。侯景过江时兵不过8000,马不过数百,而当时台城中尚有男女10余万,甲士2万多,四方援军相继奔赴建康者30余万。但援军无统一指挥,多持观望态度,宗室诸王顿兵不前,只想保存实力以夺取皇位。太清三年(549年)三月,侯景攻陷台城。城破之时,城中只剩下二三千人,尸骸堆积,血汁漂流,惨不忍睹。侯景又东掠三吴,使富庶的长江下游地区“千里绝烟,人迹罕见,白骨成聚,如丘陇焉”(《南史·侯景传》)。侯景得势后,杀萧正德,软禁梁武帝于台城净居殿,不许与人接触,开始的时候侯景还派人送些粗茶淡饭给萧衍吃,后来连粗食也不给送了,这时萧衍已经86岁,被困时仍然念经诵佛、斋戒不衰,由于没有足够的食物营养,便被活活饿死了,下场可谓凄惨。
  也有人认为梁武帝并非饿死而是忧愤而死。据《资治通鉴》记载,侯景攻破南京后,进宫面见梁武帝萧衍,“入城见武帝于太极殿,以甲士五百人自卫,带剑上殿拜谒。”萧衍神色自若,对侯景说:“卿在戎日久,无乃为劳。”让人带他到三公的座上,侯景非常惶恐,便对左右说:“吾踞鞍临敌,矢石交下,未曾怖畏,今见萧公,使人畏惧不已!”也就是说侯景攻破皇宫见到梁武帝时非常恐惧,被梁武帝的从容自若镇住,于是便把他软禁在台城,不敢再去见他。后来侯景派王纶给萧衍送了几百颗鸡蛋让他吃,因此梁武帝不可能是饿死的。关于梁武帝之死,《资治通鉴》是这样记载的,“(梁武帝)疾久口苦,索蜜不得,再曰:‘荷,荷。’遂崩”。就是说梁武帝生病久了觉得嘴巴苦,想要吃蜂蜜而不能,于是大喊“嗬嗬”数声而死。根据这段记载,萧衍是“疾久口苦”,也就是得了重病,嘴巴苦,说明梁武帝并非空腹,而他想吃蜂蜜说明他并非肚子饿。其实当时梁武帝已经86岁,眼见国破家亡,恶人横行,禁不住忧愤成疾,而自身又被软禁,无人搭理照料,因此病情日益恶化,最终死去,是很自然的事情。
  不管梁武帝因何而死,他自身都要负主要责任,因为他之所以死乃是由于侯景之乱,而侯景之乱则是由于他过于崇信佛教,以致朝政废弛,国库亏空,老百姓民不聊生而引起。梁武帝在位48年,葬于修陵,庙号为高祖,谥号为武帝。
  隋唐五代——
  盛世欢歌曲终散
  李世民是个汉族与少数民族的混血儿,这也是历史事实,所以在《步辇图》中,李世民被绘成少数民族形象也就不足为奇了。
  武则天作为中国历史上唯一的一位女皇帝。在当政后,以太后名义临朝称制时起了4个年号,当了大周皇帝后又起了13个年号。
  对于李白有可能溺死,杜甫在冥冥之中仿佛有预感。他在“三夜频梦”李白之际,作《梦李白二首》,反复提出自己的担心:“江湖多风波,舟楫恐失坠。”
  集“三千宠爱在一身”的杨贵妃,虽无皇后之名,但得皇后之实,而且比一般的皇后更受尊宠。她也聪明地觉察到,既然已经达到了一个女人所能达到的极致,得到了天子的万千宠爱,何必还去在乎皇后的名号呢?
  隋文帝杨坚为什么会怕老婆?
  隋文帝杨坚为什么会怕老婆?
  提起中国历史上的怕老婆皇帝,大家可能首先想到唐高宗李治,想当年,他对于武则天干扰朝政表现出不满,想要废掉武则天,正命宰相上官仪起草废后诏书时,被武则天逮个正着。武则天发飙,李治就马上装熊,把责任全部推到上官仪头上,害得上官仪家破人亡,自己也成了一个傀儡。在中国历史上,还有一位皇帝,其怕老婆程度比李治有过之而无不及,他就是大名鼎鼎的隋朝开国皇帝杨坚。
  据《隋书》、《周书》记载,隋文帝的老婆独孤皇后是“河南洛阳人,周大司马、河内公”独孤信之女,“年十四”岁时,由其父做主,嫁给了“风骨,不似代间人”的北周骠骑大将军杨坚。当时的独孤家族是名门望族,独孤皇后的大姐是“周明敬后”,四姐为“元贞皇后”,到隋文帝杨坚册封自己为皇后时,其母家一族已是出了三个皇后(其女不计算在内)了,难怪《周书》中将独孤信一家称之为“周隋及皇家,三代皆为外戚,自古以来,未之有也”。
  这位出身名门的文献独孤皇后,其相貌又当如何呢?在史书中并没有相关的确切文字记述。但从其父独孤信“美容仪”的史书记载中,可以推见,这位皇后,应当也是仪容端庄之人。自身相貌不俗,夫君杨坚“奇美”,可以说,两人是比较般配的。
  初为杨坚之妻的独孤皇后,对杨坚的事业是激励并加以支持的。《隋书卷三十六列传第一》载,“及周宣帝崩,高祖居禁中,总百揆”之时,“后使人谓高祖曰:大事已然,骑兽之势,必不得下,勉之”!由于独孤皇后“柔顺恭孝,不失妇道”,且在“贵戚之盛,莫与为比”的情况下,更注意“谦卑自守”,由此也赢得了“世以为贤”的美誉。
  贤惠归贤惠,并不是杨坚惧内和“妻管严”的理由,那么,杨坚是何时开始怕老婆的呢?
  据《隋书》载,“高祖与后相得,誓无异生之子”。究竟是杨坚出于夫妻间的恩爱而出此话语还是因为当时就惧内并“妻管严”,史书并无详载,但,“高祖五男”——房陵王杨勇,隋炀帝杨广,秦孝王杨俊,先受封为越王、汉王后被废为庶人的杨秀、杨谅,“皆文献皇后之所生也”,确是事实。
  史籍中明确记载杨坚对独孤皇后“宠惮之”是文献独孤皇后被册封之后的“八百万突厥明珠交市事件”。《隋书》记载,“突厥尝与中国交市,有明珠一箧,价值八百万,幽州总管阴寿白后市之。后曰:‘非我所须也。当今戎狄屡寇,将士劳,末若以八百万分赏有功者。’百僚闻而毕贺。高祖甚宠惮之”。面对着这样一位不是个人爱财,而是替自己江山社稷考虑并极具政治家天赋的贤惠皇后,隋文帝杨坚也只能是“甚宠惮之”了。
  文献独孤皇后的贤惠与政治天赋还远不止于此。杨坚每次上朝,皇后一定随辇送到殿阁之外才返回宫中,还使宦者暗中窥探文帝为政之得失。若有失误必定提出匡正意见,对杨坚施政“多所弘益”;但她从未擅权干政,总是让杨坚知其错而改之,自己暗藏幕后,弼违匡谬,是正非讹。大都督崔长仁是独孤皇后的中表兄弟,犯法当斩。隋文帝念他是皇后亲戚之故,欲赦其死罪。皇后闻之正色说:“国家大事,按律处之,怎么能枉国法而顾私情呢?”崔长仁依法处死,这种大义灭亲的行为,当时传为佳话。皇后的同父异母之弟独孤陀,用猫鬼巫蛊之术诅咒皇后,依律当处死刑。皇后为此废食三日,向文帝求情赦免。她说:“陀若犯蠹政害民之罪,妾决不为之求情。今因咒我而处死,妾心不忍,请免他一死。”独孤陀因之减去死刑。这种公私有别、恩怨分明、通情达理的豁达行为,满朝文武为之折服,故当时“宫中称为二圣”。
  文献独孤皇后的“妻管严”,严格说来,主要是限制隋文帝杨坚的后宫生活,尽管独孤皇后有着亲民向善的一面,她对自己的情敌却异常的心狠手辣。
  《隋书》载,“尉迟迥女孙有美色,先在宫中。上于仁寿宫见而悦之,因此得幸。后伺上听朝,阴杀之”。杨坚得知此事后,“大怒,单骑从苑中而出,不由径路,入山谷间二十余里。高、杨素等追及上,扣马苦谏。上太息曰:吾贵为天子,而不得自由!高曰:‘陛下岂以一妇人而轻天下!’上意少解,驻马良久,中夜方始还宫。后俟上于阁内,及上至,后流涕拜谢,、素等和解之”。独孤皇后虽迎于阁内,置酒相欢,但始终未承认自己有过错。 ↑返回顶部↑

章节目录